 两个国家相互的进行民族文化或者人文科学的交流.都是能够反映各自国家的文化.很大程度的都是一些表演,演出啦什么的.也有展览,像能够体现国家文化的一些文物或者具有很强的民俗色彩的传统工艺品之类的.总之,一定是要能够反映出国家文化的交流.两岸各领域包括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987年11月,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结束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逐步发展起来? 特别是2008年5月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以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取得很大发展。 20多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对推进两岸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是用祖先、语言、历史、价值来界定和标示自己的文化归属,而文化认同又带动或推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因此,文化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是直接、深刻、久远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  因此,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主线。  当前,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要更加注重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坚实有力的精神支撑、更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更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海上交通的巨大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由于宋代经济、文化继大唐一脉,并有长足的进步,在当时的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吸引了西方各国人民的目光。 穆斯林世界对中华文化甚为仰慕,评价是极高的?  10至11世纪的穆斯林学者萨阿利比说:阿拉伯人习惯于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的”。 直到今天,驰名的一些形制的盘碟仍然被叫作“中国”? 在制作珍品异物方面,今天和过去一样,中国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著称。 ……他们在塑像方面有罕见的技巧,在雕琢形象和绘画方面有卓越的才能,以至于他们之中有一位艺术家在画人物时笔下如此生动,欠缺的只是人物的灵魂; 这位画家并不因此而满足,他还要把人物画得呈现笑貌;  而且他还不到此为止,他要把嘲弄的笑容和困惑的笑容区分开来,把莞尔而笑和惊异神态区分开来,把欢笑和冷笑区分开来。 就这样,他做到了画中有画,画上添画; 这些评介,虽不乏溢美之处,却反映了阿拉伯世界吸收中华文明营养的渴求之情!  从中华文明向外传播方面看.如果说汉唐以来丝织品的输出和丝绸文化的外流,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占居主要地位,那么宋代以后,这种情况被陶瓷品的输出以及陶瓷文化的远播所逐渐取代。 学者们常常把海上丝绸之路称为丝瓷之路? 宋代华瓷的产量之大、品种之多、花色之繁、质量之优,均独步世界,加以适合海上巨舶运输,因而远销西方! 据《萍洲可谈》记载,12世纪时,陶瓷已成为远洋出航的商船的理想压舱物? “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  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此时,因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宋代南方各省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已逐渐超过北方,大大促进了海上经南海、印度洋的外销。 南方各产地更因原料的优质,制造的瓷器细洁光泽,具有半透明度、观感白度和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南宋时杭州有官窑。 景德镇有定窑、均窑的仿制;  越州、龙泉过窑的青瓷。 吉州窑的黑釉和釉下彩绘瓷! 广州西村窑的青白彩,均各擅胜场? 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尤其遐迩闻名,畅销海外!  中世纪的亚、非、欧广大地区的人民都十分喜爱中国瓷器。 各国的统治者在宫廷中收藏精美的中国瓷器; 普通百姓则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中国瓷器。  诗人和作家们更在自己的作品中赞美中国瓷器。 萨阿利比(961〜1038)还赞美中国瓷器说:“他们还有精美的、透明的瓷器!  用来烹饪的瓷器有时用来烧^t,有时用来烹炸,有时用来上菜。  瓷器中最上品的器皿色泽杏黄莹润,其次是乳白色的同等器皿。 ”近代以来在阿拉伯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朋,大量华瓷碎片属于宋代! 例如,在伊拉克巴格达以北的古代宫殿等遗址,发现了许多晚唐到宋代的白瓷和青瓷片,在古城泰西封遗址则发现了南宋龙泉窑青瓷钵碎片? 在叙利亚的哈玛遗址,发现了宋代德化窑白瓷片和南宋官窑生产的牡丹浮纹青瓷钵碎片? 在黎巴嫩的贝卡谷地,发现了宋代龙泉窑莲花瓣花纹的青瓷碗碎片,等等。 从唐代开始,中国瓷器还远销北非的埃及; 华瓷从海路运到红海各港口上岸,然后集中到埃及南郊的富斯塔特,再从这里转运到亚历山大港、摩洛哥及马格里布(除埃及外的北非地中海沿岸诸国)! 据本世纪初有关富斯塔特考古发掘的结果,在发掘出的数10万陶瓷残片中,已辨明的中国陶瓷有22000片; 其中年代最早的属于唐代,有著名的唐三彩、邢州的白瓷、越州的窑瓷。 从唐末到五代,有越州的窑瓷和黄褐釉瓷等,有的瓷钵内面带有漂亮的篦雕花纹,偶尔还有少量的镂花,上着雅致的橄榄绿色釉? 至于宋瓷,更是所在多有,大部分属于龙泉窑出产? 丝绸古道上的各国人民不仅喜爱中国瓷器,而且有条件的还纷纷仿制华瓷! 13世纪时,波斯人仿制宋瓷碗,上面画有凤凰图案?  埃及的能工巧匠们仿制中国瓷器,从法蒂玛王朝就开始了。 一位名叫赛义德的工匠仿造宋瓷成功,并教授了众多的徒弟? 最初仿制青瓷,后来又仿制青花瓷! 瓷器的形状、花纹都模仿中国,仅瓷胎使用埃及当地陶土;  据11世纪中叶到过埃及的伊朗宣教师纳绥尔•胡斯罗说,当时,仿制品已达到很高水平,它们“十分美妙和透明,以致一个人能透过瓷器看见自己的手”。 注重时尚的埃及工匠们,还随着舶来的华瓷品种的变异而不断更新自己的仿制品?  当9至10世纪输入三彩陶瓷时,就模仿三彩陶瓷生产出多彩纹陶瓷。 当输入白瓷时,便仿制了白釉陶瓷? 到了11世纪以后,就逐渐仿制青瓷、青白瓷,还有青花瓷复制品;  埃及瓷器制造数量极为巨大。 在富斯塔特发现的数十万片陶瓷残片中,大部分是本地生产品,而这些当地产品当中,又有70%到80%是华瓷的仿制品。 以埃及为基地,华瓷和陶瓷技术又向欧洲流传,一路经马格里布传入西班牙,另一路经西西里传入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各地! 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孔子与中国文化的瞩目; 放眼世界,不仅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来到中国,参加学术会议,从事学术活动,寻访和研究孔子,而且许多国家和地区也举办相关活动,出版研究作品,纪念孔子,研究孔子; 除了中国大陆,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在日本的东日本国际大学,在韩国的成均馆大学,在欧美地区,都有各种类型的孔子学术研究等活动,极大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西方学者研究自身传统的同时,也瞩目于孔子与东方文化,来自欧洲许多国家的学者积极在各地举办的孔子研讨会! 第二,面对社会问题世界希望寻求孔子智慧? 科学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安逸,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于是,人们反思历史,研究社会,关注自身命运,开始思考东方古老传统的智慧。 但是,或许对孔子儒家思想缺乏足够了解,对其博大精深的整体思维不能准确把握,争论似乎总是无休无止! 人们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往往将这些问题与孔子相连接,或者尊重他,或者赞扬他,或者辱骂他,而很少能够齐心理智地继承他,弘扬他。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们对孔子与儒家文化的态度也逐步趋近客观? 当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渐多,回过头来正视现实,直面传统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人为贬抑自身文化,越来越多地深刻认识和理解自身文化传统,并从中找回了民族的自信! 但“传统”的惯性太大,优秀文化传统的“传统”如此,近代以来形成的“反传统的‘传统’”也是如此; 孔子与现实连接,似乎他就应该承担现实中的一切责任? 中国国内自不必说,仅仅在东亚“儒教国家”,孔子的地位就不能不面对人们的功利评判。 经济腾飞之时,人们看到了孔子及其儒学的和谐、兼容精神对现代化的助推,而经济危机到来时,原来作为经济发展动因的以家族纽带感为基础的儒教共同体主义,似乎只剩下了学缘、地缘、血缘等的私人关系网,从而成为经济衰落的“人情资本主义”的主犯。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风暴中,韩国便有人重新反思以“儒教”为实体的“亚洲式价值”,有的学者指出:“《孔子亡,国方兴》与浅薄的商业主义相结合,引起了关于孔子的争论但是,“浅薄的商业主义”毕竟不能够占据思想的主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都有人看到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价值。 例如,关于孔子的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就被公推为指导具体行为的准则! 不仅在中国如此,而且西方的大思想家同样也对它赞赏有加!
|